前言

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 或者,我为什么存在?

萨特说:人的存在先于本质。你不是手机、刀叉,你的本质要自己去探索。如果能有一个公式般能回答所有人人生意义,这个就问题没有存在的必要。

加缪说:别乱想,活在当下,生活本身就是意义,不要试图超过生活本身寻找意义。

问题不一定需要答案,思考本身就足够了。

我想借着这个问题,来讨论一下人的动机是如何产生的。

可能的自我

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萨特,人生而自由,可以任意探索,生命的意义是不断探索自我,不断自知的过程,面向未来。

1986年 Hazel Markus 和 Paula Nurius 在《美国心理学家》上发表了 《Possible Selves: The Interface Between Motivation and the Self-Concept》,提出了可能的自我,它是个体对未来可能的、应该的、或者想要避免的自己的构想。

  • 理想的自我: 包括个体对于期望实现的、积极的未来自我。
  • 应该的自我: 涉及个体对于社会期望和责任的构想。
  • 恐惧的自我: 包含个体想要避免的、负面的未来状态。

这种构想,是动机的来源,构想与现实的差距就是动力,具体要干的事就是目标。

那么,构想的内容是怎么来的?为什么其中一些构想成为了目标,另外一些没有?

欲望来自模仿

给你一张画布,你会画什么?

大概率是你曾看到过的东西。

法国哲学家René Girard的理论提到了模仿欲望的概念,指的是个体受到他人欲望的影响,从而模仿他们的欲望和行为。

荒诞的马斯洛原理

我们认为自我的欲望完全取决于我自己,不受他人的影响。我能决定哪些是我想要的、哪些不是,我是自己的主宰。事实却是,我的欲望是他人影响下的衍生产品,它只是大到我不能理解的欲望生态的一部分。

随着社交网络、自媒体更发达,我们有更多的渠道,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影响,而这一切慢慢成为构想可能的自我的原材料。

评估系统

那么多欲望,怎么决定要追求哪一个?

Deci 和 Richard Ryan 有一个自我决定论的理论(Self-Determination Theory)

  • 自主性(Autonomy): 个体有权利、能力和自由去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。自主性是自我决定论的核心概念之一。
  • 能力(Competence): 个体追求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良好和有效的能力感。实现能力感对于满足个体的内在动机至关重要。
  • 关系(Relatedness): 个体渴望与他人建立连接和社交关系。社交联系和关系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。

就是:这事儿我情不情愿干,能力行不行,别人会不觉得我很厉害

行动困境

  1. 个体能力与爆发式增长的欲望不匹配;
  2. 爆发式增长的欲望提高了外部评价系统(关系)的期望值;
  3. 追赶着匹配外部评价系统的期望值,剥夺了自主选择的可能。

总结

虽然不情愿承认,但因为模仿,我们产生了欲望大

动机是阶段性的。

到这个时候,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」是一个必然的课题。

参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