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 或者,我为什么存在? 萨特说:人的存在先于本质。你不是手机、刀叉,你的本质要自己去探索。如果能有一个公式般能回答所有人人生意义,这个就问题没有存在的必要。 加缪说:别乱想,活在当下,生活本身就是意义,不要试图超过生活本身寻找意义。 问题不一定需要答案,思考本身就足够了。 我想借着这个问题,来讨论一下人的动机是如何产生的。 可能的自我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萨特,人生而自由,可以任意探索,生命的意义是不断探索自我,不断自知的过程,面向未来。 1986年 Hazel Markus 和 Paula Nurius 在《美国心理学家》上发表了 《Possible Selves: The Interface Between Motivation and the Self-Concept》,提出了可能的自我,它是个体对未来可能的、应该的、或者想要避免的自己的构想。 理想的自我: 包括个体对于期望实现的、积极的未来自我。 应该的自我: 涉及个体对于社会期望和责任的构想。 恐惧的自我: 包含个体想要避免的、负面的未来状态。 这种构想,是动机的来源,构想与现实的差距就是动力,具体要干的事就是目标。 那么,构想的内容是怎么来的?为什么其中一些构想成为了目标,另外一些没有? 欲望来自模仿 给你一张画布,你会画什么? 大概率是你曾看到过的东西。 法国哲学家René Girard的理论提到了模仿欲望的概念,指的是个体受到他人欲望的影响,从而模仿他们的欲望和行为。 我们认为自我的欲望完全取决于我自己,不受他人的影响。我能决定哪些是我想要的、哪些不是,我是自己的主宰。事实却是,我的欲望是他人影响下的衍生产品,它只是大到我不能理解的欲望生态的一部分。 随着社交网络、自媒体更发达,我们有更多的渠道,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他人的影响,而这一切慢慢成为构想可能的自我的原材料。 评估系统 那么多欲望,怎么决定要追求哪一个? Deci 和 Richard Ryan 有一个自我决定论的理论(Self-Determination Theory) 自主性(Autonomy): 个体有权利、能力和自由去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。自主性是自我决定论的核心概念之一。 能力(Competence): 个体追求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良好和有效的能力感。实现能力感对于满足个体的内在动机至关重要。 关系(Relatedness): 个体渴望与他人建立连接和社交关系。社交联系和关系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。 就是:这事儿我情不情愿干,能力行不行,别人会不觉得我很厉害? 行动困境 个体能力与爆发式增长的欲望不匹配; 爆发式增长的欲望提高了外部评价系统(关系)的期望值; 追赶着匹配外部评价系统的期望值,剥夺了自主选择的可能。 总结 虽然不情愿承认,但因为模仿,我们产生了欲望大 动机是阶段性的。 到这个时候,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?」是一个必然的课题。 参考 如何克服虚无主义? Possible Selves 《模仿欲望》
关于自驾游、露营 ⛺️
前言 这篇记录是我在 2023.9.17 写的,当时我也略微高反,写的比较乱,权当《对于梦想、自由,我好像理解错了》的花絮吧。 现在是 2023年9月17日 22:10,我们出发的第15天。我们在雅江的一个牧场露营,媳妇高反,躺下休息了,我睡不着,索性记录一些思考。 为什么自驾游? 本质是迷茫,离开公司一段时间了,财务上也没有太大压力,本来自己想折腾些啥玩意儿,但我好琢磨一些没用的问题,没有闭环,长期在家研究,有些憋闷,索性出去走走。没啥目的,一定要说啥目的,那就是想看看这世上有没有一种“满意的工作”,计算机 + 不限场地的露天办公室。 好玩吗? 简单说:要有合理的预期,好玩但免不了吃苦 展开之前,做一些铺垫。把自驾、露营这些事做一个说明和划分。这不是为了划界限装逼,弄清场景后才能聚焦,也可以给对于好奇,跃跃欲试的小伙伴一些参考,减少浪费。 首先这些都是是户外活动,但目的、过程不一样,例如: 野餐:一般亲子、朋友约好了到哪个公园、开放营地搭上天幕、帐篷,篝火啥的,然后烧烤唱歌啥的,主打一个舒适惬意,但不过夜; 露营:简单说就是睡在野外,既然都睡在野外了,找地方,吃饭,喝水,卫生等问题就要考虑了; 野营:我还没试过,不懂,大概就是尽量携带物资的野外生存方式。 这里有三个隐藏变量: 时间:出去待多久?什么季节? 空间:在哪里?海拔和气候等怎么样? 人数:单兵作战、伴侣行动还是团队出动 我们属于自驾+露营,秋冬季节去大西南。 提示:不要相信、沉溺在网络铺天盖地那种美好情景,有美好,但都有代价。 君不见, 半夜地垫下窸窸窣窣的虫爬; 吃饭吃到一半突然大雨,站在雨中倔强地再夹一口菜; 睡觉了,被砸吧嘴吃草牛的顶到车吵醒 …… 有什么收获? 挺多的。 成都是个好地方,有烟火气,很喜欢在大街小巷里窜来窜去。 我们走过美国那些被吹上天的自驾公路,例如 66号公路,道尔顿公路,祖国的风景和驾驶乐趣丝毫不差,可能缺少的是故事和营销,318 就加做的不错。 做减法,继续做减法。真正上路了,才知道原来设想的方案,靠谱的不多,目前国内的自驾游、露营体系还不完善,很多产品的定位不清晰,用起来真的鸡肋。最后还是要从自己的需求出发,做好取舍。和创业一样,用最少的资源做出更多的东西。 所有人都应该学好物理学,少缴智商税。以及自己的知识储备多么拉垮。我亲自经历了不考虑力学,错买了车顶帐篷;不考虑电力,错买了冰箱,导致汽车亏电打不着火;不考虑热学,睡车里早上起来都是冷凝水…,当然,其他知识也很有用,例如知道汛期,小红书上的确有很多露营的好地方,我们去的时候被水淹了。 还有什么想说的? 途中遇到不少自驾露营“同行”,基本过程就是,开车,停车、搭帐篷,做饭,拍照,睡觉,收摊,开车… 我很好奇是什么驱动他们乐此不疲? 他们的故事也许傻逼,也许牛逼,谁不是活在自己的脚本里呢 …… 我只是觉得,我想要找的那种“满意”,有点天真了,透过车窗外,思绪更远了: 逃离城市,好像是一种追求自我的象征。 去自驾、露营,拥抱自然,好像是一种摆脱的方法。 然而,什么事都有代价。 城市并非一座牢笼, 逃离的人用着工业化的帐篷,喝着从工厂分发的水, 享受着城市奴役一群人的成果,骂着城市是个魔鬼。 也许我们逃离的不是城市,而是确定性,逃离找不到意义,却又无能为力的人生 ……
Hello, I'm Back
Reopened my blog system. The world is speeding up, text is my only tool to hold.